- 時間:2021-09-24
- 點擊:236
- 來源:蘭州晨報
如今說起甘肅,第一印象是“一碗面,一本書”。面是牛肉面,書是《讀者》。令人想不到的是,甘肅曾有一本堪比今日《讀者》的雜志。
有多火,看看他們的編輯是咋說的:“發行網密布省內各縣,設有代銷處的,有三十余縣。每一縣的民教館,參議會,縣立中學,均有贈閱,可以說省內所有的知識分子,都是本刊的讀者……”
全甘肅省的知識分子人手一本刊物,這怕是今天的《讀者》也做不到的。究竟是啥刊物,比《讀者》還火?這就是新中國成立以前甘肅旅渝同學會創辦的《隴鐸》。
《隴鐸》創刊于1939年10月10日,其目的是“服務桑梓,宣傳甘肅”,是由甘肅旅渝同學會創辦的,其社章規定:凡是甘肅旅外青年均有權利參加,創刊初期社員二百七十余人,負責人由各單位按比例選出。參與編輯撰稿者,只要是甘肅籍的旅外人員都可以;經費,有三個渠道,發行,招募,省府補助,絕不接受任何私人津貼。內容:設有編輯委員會,每月舉行一次會議,審查稿件,大部分人滿意的稿件才能刊發。
創辦《隴鐸》的甘肅學人,從經濟的振興、政局的發展、文化的推動等各個方面提出一系列的主張。甘肅旅渝學生的這些想法,得到了當時一些當政者的支持。1940年《隴鐸》雜志就收到馬鴻逵的捐款1000元,谷正倫捐款1000元。
1939年10月至1944年1月期間,《隴鐸》雜志刊發了《甘肅經濟建設之商榷》《崇信縣經濟建設之途徑》《甘肅產業經營論》《開采隴西煤礦救濟燃料恐惶》《由教師的待遇問題談到的甘肅教育之危機》等等文章,還有《大西北的重心-蘭州》《華亭縣地理志》《會寧鄉土略志》《酒泉縣現狀》等一系列文章。在省內外引發了極大的關注。
許多在外地讀書的甘肅學子,他們桑梓情結濃厚,努力改變現狀,還創辦了《隴鐘》《隴風》《天水縣省外留學總會季刊》《新隴》和《西北評論》等雜志,反駁各種荒謬言說。當時,身在北京、上海、南京和重慶等地的甘肅學生,以雜志為橋梁,他們盡力改變人們對甘肅的偏見的同時,也大力改變甘肅落后的思維。
據記載,當時《隴鐸》雜志發行網密布省內各縣,設有代銷處的就有三十余縣。每一縣的民教館,縣立中學,均有贈閱,省內很多知識分子,都是該刊的讀者。
可以說,當時甘肅人辦得最火的雜志無疑是《隴鐸》。在今天看來,這是一份非常有個性的雜志。故而,甘肅在外學生積極組織同鄉會、創辦雜志,親身參與故土改造,深受甘肅民眾支持和歡迎。
究竟火到了啥程度?再看看編輯怎么說:“我們發行數字,在蘭州壓倒一切雜志,在各縣因為分配份數的限制,普遍的不夠供給。各代銷處的回信,多是:‘到后一搶而空,下次務請增一倍?!珵榱藘詳岛推毡榉峙涞目喑?,往往不能滿足各方的要求?!?/p>
顯然,《隴鐸》成了家鄉人與旅外學人溝通交流的最好平臺,成為反映地方事務,傳播外界訊息的最佳陣地。這份刊物從1939年到1949年,辦了十年。其間,經歷了創刊、???、復刊、終刊四個階段。
如今人們都知道《讀者》,卻不知道數十年前,甘肅還有過一份堪比今日《讀者》的雜志。在舊書市場,《隴鐸》已經非常少見,一些專門收藏甘肅舊期刊的藏家都沒見到過幾本。
掌上蘭州·蘭州晨報記者 王文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