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時間:2021-10-22
- 點擊:11
- 來源:甘肅日報

崆峒區大寨鄉千頭肉牛養殖場。新甘肅·甘肅日報記者 伏潤之
新甘肅·甘肅日報記者 伏潤之 王煜宇
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,是解決農村眾多問題的前提。日前,記者在平涼市崆峒區采訪時看到,當地政府持續加大對鄉村產業集群建設的政策支持力度,聚焦重點產業和資源要素,推進農業全產業鏈發展,發揮群眾飼養肉牛傳統優勢,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,把科技創新作為提高肉牛品質、打造紅牛品牌、增加養殖收益的關鍵性工作來抓,加快了群眾的致富步伐。
在牛產業的強力支撐下,崆峒區2020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376元,鄉村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越來越足。
擴大基地規模 增強群眾信心
9月7日,一夜的秋雨讓崆峒區大寨鄉的田野變得煙雨蒙蒙。過去,這樣的天氣會給當地農民一個充足的“借口”用來休息。
走進大寨鄉趙塬村唐有平家的牛棚時,卻見他淋著一身雨水匆匆趕來。
“雨天還出門?”記者很好奇。
“哪里有空出門?抓緊去地里干了兩個小時活?!碧朴衅讲戎嗟嘏榕轫?,想把雨鞋上的膠泥帶下來。
原來,老唐家里飼養了16頭牛,為此他流轉了20畝地專門種植青貯玉米當飼料。他說,過去周圍沒有種植玉米的習慣,養牛和種地是界限分明的兩種“活”。這些年,大家逐漸認可“種養結合”的方式后,不但省了飼料錢,牛糞還田,玉米長得更旺。
過去一年,唐有平家依靠養牛凈收入達到10萬元。說到養牛致富,唐有平說自己根本算不上“大戶”,鄰居馬建萍家養了50多頭,規模很大。
順著唐有平的指引,記者來到馬建萍家的牛棚前。馬建萍告訴記者,她去年出售肉牛凈收入超過30萬元,為了供應飼草料,流轉土地100多畝。
這些養殖大戶在趙塬村村支書蘇文義眼中并不稀奇,“我們村家家戶戶都養牛,本村的耕地種飼草不夠用,大家都到鄰村流轉土地了”。
群眾養牛增收,讓大寨鄉黨委書記楊武生欣喜不已,因為大寨鄉正向打造全市最“?!编l鎮目標奮斗,“?!本褪桥.a業。他介紹,全鄉目前建成規?;馀pB殖小區13個,千頭肉牛養殖場1個,培育發展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32個,家庭農場34個,肉牛飼養量3.2萬頭。
“我們采用養殖小區帶大戶、大戶帶農戶的模式,帶動發展10頭以上養殖戶250多戶,5頭以上養殖戶700多戶,先后有3800多人依靠牛產業實現穩定脫貧?!睏钗渖f。
楊武生介紹的千頭肉牛養殖場位于白土村,是一座科技含量高的現代化肉牛養殖場,其中60%是“平涼紅?!?。養殖場負責人馬孝忠說,養殖場2020年建成后實現利潤300多萬元,采取訂單飼草、土地流轉、吸收務工、代購代養代銷、入股分紅等長效機制,讓70多戶群眾每年穩定增收1萬元以上。
“現在養??刹还馕共萘夏敲春唵??!瘪R孝忠介紹,“自動刮糞板會將牛糞自動收集,然后輸入發酵一體機內發酵,生成有機肥。同時,配備自動通風系統和恒溫飲水池,讓牛在舒適的環境下成長?!?/p>
加強科技創新 助力產業發展
產業興才能鄉村興,在崆峒區,牛產業如何提升核心競爭力?答案在白水鎮打虎村。
這里坐落著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肉牛種質科技創新基地,也是全國兩大肉牛種質創新基地之一。這個概算總投資接近1億元的基地的主要使命是提升平涼紅牛品質、加快肉牛遺傳改良進程。
從2020年6月開始,基地科研人員在平涼市范圍內的1.5萬頭基礎母牛中擇優篩選符合標準的平涼紅?;A母牛170頭,今年年末將篩選核心群優質基礎母牛300頭以上?;刎撠熑私忉?,此舉的目的是搭建紅牛種質固化的育種新平臺?!拔覀冇媱澯?到8年時間,在‘平涼紅?!虡I品牌的基礎上培育出‘平涼紅?!馀F贩N,固化‘平涼紅?!?,進一步提升A4以上雪花高檔肉的生產能力,著力把‘平涼紅?!蛟斐蓢鴥葒H知名肉牛品牌,使之成為國家種牛繁育基地、平涼紅牛國家級育種核心區和全國大牲畜繁育樣板?!?/p>
科技的力量不僅于此。崆峒區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告訴記者,基地運行中嚴格落實程序免疫、消毒門禁、隔離觀察、無害化處理、獸藥飼料投入品管理等防疫措施,科學規范養殖。以動物防疫“先打后補”試點為抓手,打造崆峒區無疫養殖小區。
同時,基地采取“政府+科研院所”的院地合作模式,由崆峒區政府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合作建設運營,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肉牛育種界首席專家主持指導,運用科研團隊和技術力量,緊盯肉牛遺傳資源與育種、動物生物技術與繁殖等領域,通過開展新品種選育培育,全面提升平涼紅牛品質。
從一個基地繁育一個品種,進而產生一個響當當的品牌,基地的科研人員對此充滿信心。
他們的設計中,將積極生產“平涼紅?!眱鼍毠?,對“平涼紅?!边M行大面積改良推廣,打造“平涼紅?!笨萍脊韫?,力爭使育種對平涼紅牛的產業效益貢獻率超過40%,使全市畜牧業發展科技貢獻率達到60%左右,促進人才、技術市場的良性循環,形成產業集群效應,帶動全市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,為全市肉牛產業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。